登入 | 會員專區 | 加入最愛

專訪-台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資深校友口述人生傳記-陳正男 學長


  現年七十有四的陳正男,雖然計畫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退休,但是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是不是能如他所願?這可能就不是他目前就可以確定的。

◆圖:陳正男在金星窯業公司大門前。

 

  目前他身兼「三星窯業有限公司」及「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從事生產琉璃瓦,他們陳家的窯廠,不但是台灣製造琉璃瓦的創始者,也是目前台灣北部碩果僅存的琉璃瓦的生產工廠。

  陳正男的祖先是從河南遷徙至福建的泉州府同安縣,大約在明鄭時期,第十三世祖來台,先在目前新北市的蘆洲定居,民國前十五年,即西元一八九六年,陳正男的祖父陳維德才來到新北市的鶯歌,在尖山創立「台灣黑瓦窯業廠」,即「三星窯業有限公司」的前身,後來再創立「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男說,他曾前往福建泉州尋根,獲知他的祖先曾在明朝科舉考上第二名的榜眼,他的曾祖父陳燦璜為他們陳家來台的第三代,為清末的秀才,在地方上屬於知識份子,曾開設私塾教授漢文,祖父讀日文學校,曾在淡水的海關服務,為日據時代的公務人員,曾祖母一再的告誡祖父,做公務人員一定要清廉,絕對不能收受紅包,這也養成了祖父做事認真、做人方正的個性。

  那個時代,一個公務人員的待遇並不是很好,民間形容是「吃不飽、脹不死」的工作,他們陳家在觀音山一帶有許多地放租,曾祖母有親戚在鶯歌開瓦窯,覺得收益不錯,曾祖母便籌措了一筆錢給陳正男的祖父陳維德,於民國前十五年,在鶯歌他舅公工廠附近的崁腳的地方設廠。

  陳正男的祖父陳維德創業之初,雖然製造黑瓦的泥土幾乎「隨便挖」就有,但一切從無到有,可謂篳路藍縷,十分艱辛,全部都要使用人力,煉製做瓦的泥土, 必需先行倒入一個圓形的池子,深度及膝,放入適量的水後,要用水牛順著一定的方向不斷繞圈的踩,讓泥土均勻,水牛也很聰明,會踩在前次的「足跡」上,容易「抽腿」,比較省力,如此一來泥土便無法煉製,這個時候要有一個人緊隨在後,在水牛踩過後,立即在現場挖取一坨土,重摔填補在水牛剛踩過的「足跡」上,讓水牛無法「投機取巧」,乖乖的「一步一腳印」的工作。

  燒窯也需要龐大的人力,陳正男說,起初是燒木頭,是從製材所買來的廢料、下腳料,填補燃料必須把握時間,也就是要隨時注意「火候」,每個階段的溫度要求都不同,否則前功盡棄,損失不貲,因此馬虎不得。從他的祖父起,一直到他父親,都以木頭為燃料,到他接手後才改燒煤炭,再改燒重油、瓦斯到現在用的是天然氣混合液化氣。

◆圖:陳正男檢視陶土原料。

 

  陳正男說,他的父親陳龍淵非常聰明,功課很好,都在全班的前兩名,小學畢業時,老師向祖父說父親的天資好,想要推薦到日本學醫。可惜當時祖父身體孱弱,亟待兒子繼承衣缽,就在這種情況下中斷了學習,留在自家的工廠裡,大約兩年的光景,以他從小耳濡目染,憑著過人的頭腦,加上認真的學習,十六歲的小小年紀,就當上了師傅,跟著老師傅到台北參與興建孔廟的工程。

  陳正男說,當時在日據時代,辜顯榮與日本總督交情不錯,倡議興建孔廟,獲得日本政府應允,在興建期間,辜顯榮宴請施工的師傅們,要他的父親陳龍淵坐主賓的座位,可見他的父親絕對不是空有師傅之名,而是實力受到肯定,取得他應有的地位。不過其父親還是謙虛的推辭。

  陳正男的父親陳龍淵原配生了三女一男,同父異母的大姐,今年已經高齡九十二,到現在還耳聰目明,大哥也已經八十六歲,在大媽過世後,父親續絃,娶了桃園中壢新街張家的閨女,即他的生母,陳正男說,外祖父也是位秀才,與他同父同母的有五兄弟、四姐妹,一個哥哥、三個姐姐、三個弟弟及一個妹妹,因此,他的兄弟姐妹一共有十三人,彼此的感情非常好。

  回憶兒時,陳正男認為是小康家庭,談不上富貴人家,只能說家裡沒有經濟上的困擾,當時一般家庭的小孩,上學都是打赤腳,餐桌上鮮少有魚有肉,而他們家的小孩,上學時有鞋可穿,家裡也經常可以吃到魚、肉,住的是三合院,佔地兩三千坪,的確是左鄰右舍羨慕的環境。

  儘管他們家的物質生活雖然還不到錦衣玉食的地步,但仍為人欣羨,不過,陳正男說,他們兄弟從小就要到工廠裡幫忙,燒起爐來,時間又長,是挺累人的,這是其他小朋友沒有嚐過的苦。

  陳家的三合院佔地廣大,後為建商看中,他們只保留前面靠近鶯桃路的部分,陳正男六兄弟就在那裡興建了三棟雙併四層樓的住宅,整個地下室挖空彼此相連,屋前的院子也相通,兄弟各有一棟,表面上各自獨立,實際上仍然住在一起,唯有最小的弟弟,目前在宜蘭,人沒有住在那裡。

◆圖:陳正男在生產線上了解作業情形。

 

  興建之初,兄弟的年紀還不大,幾年過來,大哥今年已經八十六歲,小弟也已經六十歲,都有一定的歲數了,爬樓梯已經不像過去那麼輕鬆了,因此都後悔當初沒有把電梯設計在內。陳正男說,所幸兩棟之間可以增建電梯,問題還是可以解決。

  由此可見,六兄弟的感情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各自有了兒孫輩而有所疏離,有意永遠的住在一起。

  陳正男出生在鶯歌,而鶯歌國小就在住家附近,達到七歲的就學年齡,他如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每天快樂的上學,他說,從家裡到學校,大約只要十分鐘的時間,一下子就到,而他的大姐陳彩雲在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初期,也在鶯歌國小當老師。

  回憶過去,他說當時一個年級有五班,每班大約有五十位小朋友,因此他們那一屆的同學有二百五十位左右,不論當年是否同班,彼此感情都非常要好。一、二十年來,每年輪流由一班主辦同學會,每次的同學會都有上百位同學參加,去年(民國一百○一年)的同學會在十一月間才舉辦完畢,有兩部遊覽車,暢遊關仔嶺,彷彿又回到當年童稚的時代。

  陳正男說,有時參加的同學多,要三部遊覽車才夠。在年過一年,同學的年紀也一年一年的老去,行動也越來越緩慢、甚至不便,但同學之間的情誼,卻有增無減。陳正男至今與二十多位同學還經常保持連繫,只要碰上婚喪喜慶,他們都會聚集在一起,非常難得。

  陳正男對他的小學老師敬愛有加,他說,小學一到四年級的老師是許元智,五、六年級的是王含笑老師,已經九十,目前住在三峽,經常會以電話問候,只要同學有活動,他都會邀請老師們參加。由於他當班長,四年前同學們適逢七十歲,他為大家做生日,買了大蛋糕,也是請老師來切蛋糕。

  六年的國小生涯,似乎轉眼即過,陳正男就近投考鶯歌初中,即今日的鶯歌國中,當年還沒實施九年國教,小學畢業後必須參加初中的入學考試,而鶯歌初中就在鶯歌國小的隔壁,因此,國小的同學大多升上鶯歌初中,陳正男的初中,幾乎等於國小的延續。陳正男記得很清楚,當時的校長宋金印,由於辦學績效良好,後來當上省立文山中學的校長。

◆圖:陳正男指出日月潭的慈恩塔就是使用「宮殿牌」的琉璃瓦。

 

  初中畢業後,陳正男的求學之路仍得繼續,可惜,他參加台北市的高中聯考,沒能考上理想的省立學校,當時姐姐的同學中有人讀強恕中學,據說還不錯,於是在姐姐的推薦下,他就讀在同安街的強恕中學,這時候他住在三重,就在台北大橋附近,每天騎腳踏車上學,途經延平北路、博愛路,由於騎腳踏車,所以「機動性」特別強,因此上學路途,包括衡陽路附近,都熟悉得很。

  回憶高中生涯,陳正男說,當時的強恕中學,幾乎都是「外省人」的學校,他的班上有五十多位同學,只有兩個是「本省人」,就是他與後來當過台北市建材公會理事長的王璽玉,學生的家長,多為國大代表、立委,不然就是政府的高官,而他的爸爸只不過是最基層的里長而已。

  由於學生的家長身分較為「特殊」,學生的行為也不像明星學校的學生較為乖巧,因此,當時強恕中學被外界視為「太保學校」,不過學校仍然管得很嚴,他曾因爬牆被逮,被記大過,還被罰跪。

  陳正男表示,他高中時期的同學,由於背景的關係,多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家庭,因此他吸收不少他們的觀念,給他很大的影響。

  高中畢業,陳正男與多數同學一樣,參加大專聯考,但很不幸,差了十分,讓他名落孫山,他決定先去當兵,不過,當時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讀大學。而他的一些同學則投考軍校,後來有好幾個當上將軍,有不錯的表現。

  服完兵役後,他投考當時的淡江文理學院夜間部工商管理學系,後來改為企管系,回憶當年,陳正男說他們是在最高法院的大禮堂上課,到大三時,金華街台北城區部的校舍蓋好,他們才回到金華街上課。

  在陳正男的大學同學中,有很多年齡在五、六十歲之間,與他才二十出頭的相差很多,那些年齡較長的多半是公教人員,他們多在中央機關或省政府相關單位上班,當主管的更比比皆是。

  在他的大學同學之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就是曾經在民國五十一年當選「中國小姐」的劉秀嫚,當年的「中國小姐」有三位,另兩位分別是前副總統連戰的夫人方瑀及江樂舜,劉秀嫚在同年七月,也當選邁阿密「環球小姐」的第四名,就坐在他的旁邊,氣質很好,當時社會風氣還十分保守,因此儘管比鄰而坐,彼此並未深談。不過,她曾隨同班同學到鶯歌玩,由他招待。

  陳正男小時候幫忙家裡的陶器工廠,真正接觸家族事業是在他當兵前,大約有一年的光景,那時他幾乎以廠為家,即使服役期間,假日回家還是會去幫忙。他說,早期是客戶主動的找上門來,而且是現金買賣,後來競爭對手多了,光是鶯歌就有三家生產相同的產品,因此,不能再在辦公室內坐等客戶主動上門了,必須採取主動,也就是客戶上門,但生意還未正式成交,可能還會發生變數,這時候就要主動出擊,展開說服的工作,直到生意成交。

  陳正男的家族事業創始人是他的祖父陳維德,當時生產製造黑瓦行銷全省,即頗負盛名,民國十六年,當時台灣還在日本人統治的時代,陳正男的父親陳龍淵即繼承父志,提供台北興建孔廟的建材,增設釉丹瓦,即現稱的琉璃瓦,是台灣首創,之後台灣地區重要的傳統建築,所使用的琉璃瓦,大多出自陳家的三星陶器工廠,諸如:高雄左營的春秋閣、台北萬華的龍山寺、高雄佛光山大悲殿、台南鹿耳門的媽祖廟、台南的南鯤鯓廟、日月潭的慈恩塔、玄奘寺牌樓,都採用三星陶器工廠出產的宮殿牌製品。

  由於市場需求增大,三星陶器工廠已無法負荷,於是在民國六十三年,在現在桃園縣的八德市大發里,成立「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宮殿牌的第二廠,民國六十四年四月,完成第一期建廠工程,廠內有一座全國首座,也是最長的九十公尺,唯一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隧道窯,大大的提高琉璃瓦的品質與產量。

  新窯啟用後,頭一個代表作是台灣省政府在台中市興建的孔廟,於民國六十四年九月完工,後來陸續完成的有彰化縣二水鄉公墓公園化的七層靈塔,此為日後全省各鄉鎮市仿建,後來還有名聞中外的故宮博物院及至善公園、中山樓、高雄佛光山大雄寶殿等。

  宮殿牌的琉璃瓦不止國內重要的傳統建築使用,由於品質優異,名聲也傳到海外,他們承包了美國紐約市金洋銀行、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金龍大飯店、美國西雅圖浩然亭、海龍大飯店、加拿大溫哥華維多利亞島中國城牌樓、馬來西亞天后宮等。

  其實,陳家的宮殿牌琉璃瓦在台灣地區可以說「處處可見」,台北的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中正紀念堂、陽明山的中山樓、故宮博物院的正館、新館、圖書館、至德園、台北圓山大飯店、外雙溪中影電影文化城、台北中央圖書館、科學館、歷史博物館、龍山寺、行天宮、忠義宮、三峽恩祖公廟、台北藝術大學、大台北華城、台北小城、三峽佛光山光明寺、林口竹林山寺、樂善寺、林口高中、樹林鎮南宮、濟南宮、勝安宮、板橋大佛寺、林家花園、華僑中學、南港軍人公墓、八里八仙樂園、三峽祖師廟、基隆極樂寺、昭善寺、中正公園主普壇、宜蘭頭城善慧寺、龍潭福嚴寺、礁溪鎮協天帝君廟(即關帝廟)、桃園觀音保障宮、新竹華邦安居家園社區別墅、台中豐原慈濟宮、大甲鎮瀾宮、南投埔里竹林禪寺、玉佛寺、靈巖山寺、白毫禪寺、仁愛之家、高雄仁武城隍廟、六龜妙崇寺、屏東媽祖廟、東隆宮、上帝公廟、內埔鄉鄭成功廟、台東市龍鳳寺、媽祖廟、知本清覺寺、澎湖海山佛寺、溫王廟等等上萬家的寺廟等建築,說「遍布各地」一點也不假。

  民國六十五年,原來的四方窯,即梭子窯產量有限,「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第二期的建廠工程,增加了從義大利進口,長八十五公尺的滾動窯兩座,專門生產各種彩色磁磚。金星生產的宮殿牌彩色磁磚在民國七十一年榮獲中央標準局甲等品管的正字標記,也先後獲得省住都局、各縣市國宅局及榮工處、唐榮等營建單位、各大建設公司大量採用。

  民國七十二年,更引進日本最著名高濱工業株式會社全自動製造設備,更提高了產品的品質,陳正男說,這時候公司擁有全自動兩套、半自動設備四套,大量生產中國式琉璃瓦、日本瓦及西班牙式紅瓦,供應內外銷市場。

  陳正男接觸家族事業很早,在大學期間,他把課都集中在週一到週四,幾乎都排滿,剩下的三天就去跑業務,儘管對公司幫了很大的忙,但也給他一點小遺憾,就是在學校沒有修到日文。

  陳正男真正參與公司的業務應該是在他大學畢業後,他說,當時三星的規模小,只有四、五百坪,後來增加一千多坪,但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民國六十三年,他們在桃園縣的八德買地,成立「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而原來「三星窯業公司」的土地,被建商看上,他們保留了現在六兄弟住家土地,其餘變賣,所得轉投資到新的「金星窯業股份有限公司」。

  他記得十分清楚,當時佛光山的師父到鶯歌來,主要的是他們家生產的琉璃瓦品質好,又已經有了知名度,但佛光山的師父並沒有當場確定,他即前往高雄佛光山,採取主動拜訪,強調他們的製程是如何的嚴謹,品質可以保證三十年,師父見他誠懇,採用了他們生產的宮殿牌琉璃瓦,由於他們建立了口碑,後來佛光山需要一萬多坪的琉璃瓦,幾乎全部由他們提供。

  陳正男說,那個時候,大陸在搞文革、批孔,台灣則搞文化復興、尊孔,各縣市紛紛興建忠烈祠、孔廟,傳統建材需求量大,琉璃瓦的需求大增。

  憑著品質超過一般同業,陳正男得意的表示,他說,真金不怕火煉,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時十之八九的生意都能爭取到手,他們的產品不論吸水率、硬度都要比別家好,敲擊的時候能發出金屬的聲音,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談到「窯」,陳正男說,當年他們引進全台最長的琉璃瓦隧道窯,是日本、德國最先進的設備,是二十四小時,全自動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農曆年的半個月停爐維修。

  陳正男說,在民國六十多年到民國八十三年間,台灣的陶瓷生意最興隆的時期,一片榮景,是台灣陶瓷業最好的時期,他們家的訂單不斷,光是「馬賽克」就賺了不少的錢。

  產品要能夠長時期在市場佔有率領先,絕對不能墨守成規,陳正男公司生產的產品就因重視研發創新,至今擁有十多個專利,因此品質始終領先同業。

  陳正男說,由於傳統建築龐大,屋脊高,他們首創「防震施工法」,以射出成型有燕尾槽倒鉤,完工後永不脫落,絕無脫落之虞。如中正紀念堂的龍頭高達五米四,埔里靈巖山寺的正吻高也有四米,中脊也有兩米高,即使碰到六級的地震,也不會脫落。

  陳正男把做生意比喻如同交女朋友,要想交到女朋友,就要設法先打動她的心,要做成一筆生意,產品也要打動客戶的心,不要因小失大,一定要真心真意,絕對不能說假話。

  台灣處處可見陳家宮殿牌的琉璃瓦,陳正男說,凡是使用他們家的產品,只要他路過,一定會過去看看,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在保固期間的,一定免費修繕,即使超過保固期的,只要有需要,他免費提供材料。「售後服務」絕對一流,他說,商譽、信譽很重要。

  陳正男說,他們陳家一直以來都是「孝悌傳家」,父母都很孝順,他們子女從小可謂耳濡目染,此一優良的家風一代傳一代。祖父五十多歲即離開人世,祖母活了近八十歲,但她人生最後的十三年半,是臥病在床,完全靠母親張足妹細心的照料,在地方上是著名的孝媳,曾經當選過鶯歌鎮的模範母親、台北縣的模範母親,台灣省的模範母親,曾接受當時的省府主席黃杰表揚。

  父親陳龍淵是陳正男的偶像,十四歲就接棒掌管工廠,十六歲即帶工人到台北蓋孔廟,非常了不得。在陳正男的記憶裡,父親見識廣,平日喜歡看報紙、電視,讀很多的書,很有威嚴,管教子女也一絲不苟,但也有慈祥、溫馨的一面,平時晚上睡覺前,他們兄弟幾個最喜歡父親講的床邊故事,尤其是講三國演義忠孝節義的故事,更是百聽不厭,在聽故事之餘,也教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們兄弟姐妹都接受很好的教育。

  而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很受父親的疼愛,是父親事業上的大幫手,而他自認很認真,有不服輸的個性,決心為族爭光。

  陳正男的另一半吳玉是他初中的同學,在陳正男服役期間,他當海軍,在烏坵擔任無線電發報員,兩人即有書信往來,那時並沒有談及感情,只相互鼓勵,兩人的正式交往是在陳正男退伍後,他說,有一次同學會,他因晚到而坐在最後,而她也坐在後面,兩人有了較為深入交談的機會,那時她金甌女中畢業,在台北的一家醫院當護士,他告訴她,他正準備考大學,他也鼓勵她考大學的夜間部。

  當陳正男考上淡江後,就把所有的參考書送給她,第二年,她也順利考上當時的銘傳商專。

  兩人交往時,他們的同學知道後,也不斷的敲邊鼓撮合,兩人都在台北唸書,因此經常見面。在他大三時,兩人訂婚,後來在外祖母催促下,他大五時結婚,當時他二十八歲。

  婚後,吳玉回到她的母校鶯歌初中教書,但只教了兩三年,因為那時候家裡的生意很忙,經濟基礎不錯,每年賺上三、五百萬不成問題,加上長子出生,父母希望她留在家裡幫忙,掌管公司的財務,同時顧及工廠內的生產作業,他則可以安心的在外面跑業務。陳正男十分感性的表示,吳玉嫁到他們家後,舉凡家事、公司接聽電話、做帳等等,上上下下都靠她打理,家族事業能夠成長茁壯,她功不可沒,對自己的太太,他一再的表示:「虧欠她太多!」後來實在忙不過來,才再找一名會計協助。陳正男說,他的太太個性溫順,是父母的好媳婦,是標準的賢妻良母。

  陳正男的父母對這位媳婦非常的疼愛,更是讚譽有加,對她十分信任,甚至到信賴、依賴的地步。父親在九十四歲過世,母親則在七十七歲時離開他們,父母生前未曾對她講過一句重話。

  陳正男表示,年輕的時候,他幾乎全省跑透透的做業務,還好台灣不是很大,通常一兩天就會回家,頂多三天,為了回家,經常叫野雞車連夜回家,他一直說幸虧有這麼一位太太,否則他實在很難想像,後來四弟結婚,兩夫妻還住在工廠,兄弟為家族事業努力。

  民國六十六年,父親過世,他把二哥請來接替父親擔任董事長,自己接手欣展窯,向德國進口機器,專門生產真空射出磚,承包台北榮總新大樓工程,當時若使用進口磚一塊磚就要十塊錢,而他們欣展出品的僅需二塊半,只要四分之一的價格。最令陳正男感到驕傲的是幾十年來,未曾掉過一塊磚。

  民國七十七年,陳正男當選台灣區陶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七十九年,他帶領理監事前往大陸,除參觀北京亞運外,主要是要去景德鎮考察。在北京期間,他們拜會了大陸輕工部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王燕謀十分重視他們的建議,隨即轉達國台辦主任王兆國,次日上午,王兆國就在釣魚台國賓館接待他們。後來他們去了景德鎮,參加配合北京亞運而舉辦的首屆國際陶瓷節。

  陳正男說,王兆國邀請他們到大陸投資,並承諾會盡力協助。一九九一年間,他在福建泉州福廈路六十米寬的路邊,買下八十八畝的土地,計畫在那裡設置五條生產線的工廠,此即「福建金星陶瓷工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二年開工,有三條生產線。

  「福建金星陶瓷工業有限公司」的生產的磁磚品質最好,又有燕尾槽的專利,承包了北京鐵路西客站內外的牆磚,工程款高達三百多萬人民幣,後來又陸陸續續提供大陸國家的各省市省級重點工程的磁磚,大約有五百多項,諸如北京的摩托羅拉公司大樓、陽光廣場、天津凱旋門大樓等,業績好到不行。

  或許是「樹大招風」,一些陸資的不肖廠商,見他們生意很好,「金星公司」的產品被仿冒,仿冒的公司在附近就有上百家之多,他們用不到一半的價格搶生意,導致「金星」的逐漸失去市場,業務萎縮。陳正男說,目前他可以取回一半的產權,準備東山再起。

  吳玉為陳正男生了三個兒子,長子陳伯欣、次子陳伯修、三子陳伯東。儘管陳正男事業忙碌,但對三個兒子的教育十分關注,他非常感謝太太,除處理公司的業務外,既要照顧公公、婆婆,還把三個兒子照顧得這麼好。老大陳伯欣功課一向不錯,畢業於中央大學,後來在美國加州大學拿到企管碩士學位,有一個兒子,現在高一,功課也很好。老二陳伯修一九九二年隨他到大陸,就近就讀泉州的華僑大學,畢業後即留在大陸的工廠幫忙,後來與他在華僑大學的同學結婚,陳正男非常稱讚這個二媳婦,他說很能幹,在泉州開了四家的店,代理衛生潔具,育有一個女兒,目前在鶯歌讀國三。老三陳伯東從小就送到美國,畢業於美國名校聖地牙哥大學,主修電腦,後來在伊利諾大學取得企管碩士學位,目前在台北一家外商的電子公司擔任獨立董事,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還在襁褓之中,很討陳正男的歡心,他說,現在他最盼望的就是每個週六,他這個小孫子回鶯歌的時候。

  陳正男的三個兒子,個個學有所成,其實,他的四姐陳雪琴,畢業於台大法商學院,後來留美,在伊利諾大學取得會統博士,她的一女二子,也都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七妹陳聲宜,在台大圖書館系畢業後赴美留學,也取得碩士學位。在學業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數十年來,陳正男秉持著「信義立業、研發創新、永續經營」的信念,他非常敬佩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精神,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他對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當仁不讓」也奉行不渝,他擔任過一九八八──八九年獅子會鶯歌會長,也是台北縣會長聯誼會的主席,淡江大學夜企管系友會第三屆會長、淡江大學台北市校友會顧問、新北市校友會創會監事,現任監事長,在淡江夜企管系友會發起成立急難救助基金,幫助無數學弟妹,而基金也經常保持一百五十萬元,相當不容易,在台北市、新北市校友會更是捐贈獎學金不斷,嘉惠許多在校學子。他不論當公會理事長或社團會長,也都以敬老尊賢、當仁不讓為前提,全力以赴,大公無私,犧牲奉獻,任期屆滿,就裸退交給下一任,僅以顧問的名義從旁協助。

  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對陳正男的影響也很大,在他退伍後第一件做成的案件就是佛光山的不二門、大悲殿、大雄寶殿等工程,當時為佛光山草創時期,由於他們公司提供琉璃瓦等建材,陳正男經常到佛光山,因此有很多機會與星雲大師接觸,星雲大師常常告誡他:人生有很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對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這些話,他不但身體力行,而且也經常轉贈給親朋好友。

  今年七十四歲的陳正男經常會與老伴一起逛逛鶯歌老街、爬爬山,身體還十分硬朗,有一次參加到竹子湖登山健行,爬四百二十個階梯,他還得到第三名呢!他至今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攀登玉山,可惜幾次抽籤攀登都沒抽到。

  陳正男喜歡咖啡、茶。他說,每天早上,他都要喝杯咖啡,一天兩杯已經是他的習慣,而有空的時候泡茶品茗也是他一大享受。

  陳正男說他有一顆不服輸的心,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真做,想想,別人能做,我為什麼不能?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多到國外觀摩、學習新的東西,帶回新的觀念。他也認為社會關係非常重要,做人一定要講信用。

  對於時下的年輕人,陳正男說,現在是高科技時代,但傳統的東西我們還是不能放棄,即使隔鄰的日本也非常重視傳統,要研發、要創新,提高產品的品質,創造出新的產品,這就要付出、要努力。

  為了賦予台灣陶瓷的新生命,陳正男辦了五屆的中華民國陶瓷大展,其中三次在松山機場的展覽館,兩次是在世貿中心的第一展覽館,是空前的展覽,可惜現在陶瓷產業在台灣走下坡,他非常擔心絕後。

  陳正男說,在歐洲,如義大利、德國,他們設有陶瓷大學,甚至到博士班,培養陶瓷藝術的人才,義大利、德國、西班牙等國也有很多的陶瓷博物館。多年來,他與陶瓷業界在幕後推動在鶯歌成立陶瓷博物館、陶瓷老街。如今每逢假日,鶯歌陶瓷老街滿是來自國內外的遊客,陳正男默默的付出,總算沒有白費。

  陳正男很早就說過他做到七十五歲退休,但他笑著說,他是勞碌命,閒不下來,每天都會到工廠走走,只要在工廠,精神就來,除了督導之外,隨時協助工人,其實對他而言也是運動。他說,有一些員工師傅,是屬於「國寶」級的,他們也在學校指導陶藝,這些員工都跟隨他好幾十年,變成朋友一樣,每天見面,十分愉快。

  在大陸的事業遭到挫折,讓不服輸的陳正男耿耿於懷,他下定決心,從那裡跌倒,就要從那裡站起來。他將恢復大陸的事業,他說,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把台灣的工廠整頓好,要走高科技的產品,要藝術化才能提高價值,關鍵性的技術、原料的調配要在台灣,大陸只做生產,絕對要改變經營模式,避免重蹈覆轍。

  要達成他的心願,陳正男認為面對大陸仿冒的歪風,關鍵性的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因此他全力培養老二陳伯修及他四弟的兒子陳聲元接手,屆時他就可以退居第二線。

  一旦陳正男真正退休,他希望能與老伴到處旅遊,尤其是歐洲,有太多可以觀光的地方,為達成心願,他說保持健康就非常重要。

  陳正男強調,人不能忘祖,他的先祖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創業,台灣有四萬多間的寺廟,還有許多傳統的古蹟要靠誰來維護?大陸的產品品質不好、規格也有問題,以前台灣北部生產琉璃瓦的工廠還有六家,現在只剩他們一家,南部雖有兩家,但他們不會與南部的工廠競爭;還有工廠裡的三十多位員工,追隨他多年,他們的家庭經濟,他必須考慮。

  因此,在陳正男的廠區,還保留許多建材,萬一需要翻修,他們可以負責供應琉璃瓦、復古磚,為了供應寺廟、傳統建築的建材需要,為了文化的傳承不致中斷,為了照顧所有的員工,讓陳正男有一種使命感,他說他會永續經營,他樂觀、爽朗的表示:王永慶做到九十三歲,他才七十四歲而已!為了他的使命,他會有尊嚴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