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會員專區 | 加入最愛

專訪-台北市淡江大學校友會資深校友口述人生傳記-孫培芝 學長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孫培芝的人生,那「喜樂」是最適合不過的了,在她身上,似乎不曾出現任何負面情緒的痕跡。從小家境富裕的孫培芝,經歷過國家內戰,一連串曲折的逃難過程,看盡世間人情冷暖,但孫培芝的世界彷彿是一幅由「愛」所拼出的拼圖,她用愛去對待出現在她生命裡的每一個人,她熱愛服務、熱心公益且樂此不疲。

  孫培芝出生於民國二十九年九月,家鄉位在中國大陸東北的遼寧省金縣,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孫培芝排行第四,她的父親是銀行經理,曾留學日本,母親則為全職的家庭主婦。

  民國三十四年,八年對日抗戰才剛剛結束,國家就開始內戰,在那戰事連連、動盪的年代,孫培芝開始了長達數年逃難的歲月。

  民國三十七年春季,共軍截斷中長、北寧兩路之交通,並擊破國軍遼南、遼北各據點,瀋陽、長春、吉林先後孤立,全賴空運補給。年底遼西會戰前,大部分地區為解放軍所掌控;十月十五日,錦州失守;十九日,歷經數個月的「長春包圍戰」後長春失守;十一月二日解放軍正式進入瀋陽,中華民國在東北的統治結束,中共全面控制中國大陸東北。

  那時的孫培芝年僅七、八歲,「小時候根本甚麼都不懂,只記得半夜常常被媽媽叫醒:『培芝,快點起床,我們要趕最後一班飛機逃了,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她們一家就這樣從長春逃經瀋陽、北京、天津、上海、湖南長沙、漢口、江西景德鎮、廣州,最後隨著國民政府退守來到台灣,一路上或是搭飛機、坐船,或是與人擠火車,每一次都得趕在最後一班次,才得驚險離開戰場,但離開了一個戰場,迎接她們的又是另一個更殘酷的戰場,直到逃到台灣才大致塵埃落定。

◆圖:孫培芝(10歲)與妹妹(8歲)合影。

 

  談起這一連串的逃難過程,雖然已是兒時往事,但對孫培芝來說,這些回憶依舊可怕至極,她顫抖地說:「戰爭真的好可怕,是現今這個年代的人無法想像的事。」又說:「逃難的時候只管向前,一旦停下腳步,可能就沒命活了!到處都是砲彈轟炸的聲響,當我回頭一看,才發現滿地都是人,小時候不懂,那些人其實已經死了,而逃命的時候根本看不見哪裡有『路』,只能一股腦兒地踩在那些人『軟軟的』身體上往前跑。」那種畫面可謂「屍橫遍野」一點兒也不為過,而最苦的時候,她們一家還曾以一種不知名的樹葉充饑,真是苦不堪言。

  不過,逃難固然艱辛,卻也因此更凝聚了孫培芝一家人的感情,在數個月的長春包圍戰長春即將失守之時,中國共產黨透過只要加入共軍即可換得全家人保住性命,並安全抵達瀋陽的宣傳方式,以招收幼年兵。當時孫培芝的大哥決定犧牲自己,以換取一家人平安通過戰場;原以為孫家大哥從此與她們一家人分離,所幸後來孫家大哥機伶地離開營區,也順利地與家人會合,一家人又團圓相聚。

  在逃難的過程中,幸好孫培芝的父親當時在中國農民銀行擔任經理,只要當地有中國農民銀行,她的父親還是可以支領薪水,讓她們一家不至於天天過著餐風露宿的日子,也讓一家人得以順利地逃到台灣。

  回憶起那段逃難的歲月,孫培芝眼眶泛紅,戰爭帶給她的衝擊並非這三言兩語即能帶過,在她心裡那是她人生一段最悲慘,卻又無法忘懷的灰色記憶,她也坦承,這些逃難的日子讓她日後面對到困難或挫折時,她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解決它,而是「逃」,「我只要一見事情苗頭不對,先逃再說。」孫培芝不好意思地說;那段歲月同時也讓她萌生「不敢買房子」的念頭,生怕房子買了,哪天出了甚麼事,或者又有戰亂,就會「有家歸不得」。

  來到台灣之後,孫培芝一家先是暫居在台南,那時候孫培芝的父親因為身上沒有學歷及經歷證明,且一心只想著「反攻大陸」,四年沒有工作,為了生活,於是一家人靠著變賣從家鄉帶來的金銀珠寶過日子,但小小年紀的孫培芝心裡很清楚,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於是懂事的她,在小學畢業那時選擇到隔壁人家當佣人,幫他們看孩子,賺點錢補貼家用。

  孫培芝的父親看在眼裡,心裡萬般不捨,因此決心要儘速找到工作,幸運的是,遇見了之前在銀行工作的同事,也是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而這位既是同學又是老同事,剛好也是某銀行的總經理,因而鼓勵並引薦孫培芝的父親到台北的台灣合會(今台灣企銀)工作,並擔任主管,孫培芝一家也因此隨著父親北上,並定居於台北,生活也趨於安定。

◆圖:1963年孫培芝23歲,身著旗袍於新公園所攝,青春洋溢。

 

  孫培芝是家中五個兄弟姊妹裡最黏父母親的孩子,尤其最黏媽媽,常常孫培芝的母親走到哪兒,後頭一定跟著她,因為受媽媽的影響很深,所以從小就跟著媽媽受洗成為基督徒。

  孫培芝出生在書香世家,她的父母親對子女的管教嚴格,皆讓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孫培芝的父親對孩子採民主開放的教育方式,對課業的要求也非得多優秀才行,但在孩子的品格教育上,孫培芝的父親特別重視,他認為做人並不一定要功成名就,但誠信、品德卻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資產,重視品格的教育理念也在孫培芝心裡默默深耕。

  由於孫培芝的童年有別於一般的孩童,孫培芝在童年時即懂得何謂人間疾苦,並知道要去幫助人,在孫培芝十歲,即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因為好同學的家中父親去世,好同學的媽媽靠著幫有錢人家洗衣服讓全家度日,孫培芝得知後,便自動自發地去幫忙洗衣、曬衣、折衣,然後送去那戶人家。在她小小的心靈中認為,既然朋友有難,她就不應該逃之夭夭,而是要互助互愛。比起同齡的孩子,她要成熟得多。

  小時的孫培芝就很有生意頭腦,小學五年級時,孫培芝的父親養了十幾隻雞,孫培芝想到雞蛋可以賣錢,於是告訴全家人:雞生的蛋只能留給父母吃,其他的她都拿去學校賣給老師,一顆賣八毛錢,就這樣一天一天賣,每天和妹妹兩人把賣雞蛋得來的錢,拿給母親當作買菜錢,非常貼心。

  父親非常疼愛孫培芝,孫培芝回憶,「初中時,我經常在放學後帶著同學們到爸爸上班的地方找爸爸吃東西,爸爸是個熱情、大方的人,常帶我們上館子去吃好吃的料理,只要我帶同學來,爸爸也會邀請我的同學們一起享用餐點。」說起這段往事,孫培芝笑得就像個孩子,彷彿甚麼都不用怕,就算天塌下來,爸爸也會為她頂著。

  而孫培芝的母親是個善良、賢淑的女性,孫培芝說母親的「至理名言」日日夜夜都在她耳邊環繞,「培芝,多做善事,將是妳生命中的享受。」

◆圖:2000年孫培芝60歲,次子結婚時於家中拍攝的全家福。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孫培芝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她心想,「我還是小孩子,要如何去做善事呢?」於是,她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著手,例如,在上學的途中,撿拾別人丟棄在路上的香蕉皮,或是拿紙擦去人家吐在地上的痰;抑或是將便當分享給家境貧寒的同學吃。每次當孫培芝做了這些事,回家告訴母親,母親總是驕傲地誇獎她說:「對,這就是善事,記住,妳要一直做下去喔。」

  母親對孫培芝的叮嚀,孫培芝把它視為自己一生的使命一般,在她往後的人生裡不斷地實踐。孫培芝母親的一言一行為孫培芝做了最佳的身教,在孫培芝的印象中,她的母親每天總是不停地做家事,而且從來沒有一句怨言,也不會說出任何重話,當孫培芝偶爾做錯事或成績不理想時,她的母親總是以慈愛的聲音對她說:「培芝,下次再努力就好了。」有時也因此讓孫培芝感到慚愧,因為她不明白為何母親的心胸如此寬大。

  孫培芝認為,她的母親是位「平凡的偉人」,因為她對子女從來是身教,並非僅有言教,不但把家裡整理地井井有條,也幫助父親在事業上有所發展、無後顧之憂。另外,母親對子女愛護,但不驕寵,所以她和其他兄弟姊妹從小就會自己整理房間、友愛同學,凡是朋友到家中作客,孫培芝的母親也是熱情款待。

  她的母親甚至教會孫培芝「忍耐也是種藝術」,她的母親總告訴她:「忍就是成功的一半,能忍能讓,妳才會快樂。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如果每件事都要去計較,那日子還有得過嗎?」

◆圖:1983年,次子(左一)出國求學時拍攝全家福。

 

  孫培芝的母親一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勤儉持家,但始終不忘再三叮嚀她的兒女做善事,「培芝啊!要去愛人,要把歡樂帶給那些缺少愛的人們。」直到今日,孫培芝依舊秉持母親的大愛,求上進,去愛出現在她生命裡的每個人,孫培芝說:「希望能把母親的光輝發揚光大,把母親的愛心永傳世人。」

  孫培芝小時候的夢想就如同一般女孩子的夢想一樣,想當個電影明星,後來上了初中,改變心意而想當個老師,「我很喜歡寫東西,那時候我很想當個國語老師」,孫培芝把想當老師的志願一直默默放在心底,為了達成目標,她總是努力不懈的讀書,追求更高的知識。

  在孫培芝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孫培芝其實已小小圓夢了,那時同學推薦她到一戶來自廣東的太太家中當家教,教的是國語,孫培芝便把握這樣難得的機會,還把賺來的錢拿去買了一件新毛衣,「那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是很好,非常羨慕別人能穿毛衣,所以一直想要擁有,為自己買件毛衣,很開心能達成這個願望。」孫培芝興奮地說。

  求學這件事對孫培芝而言是人生中的大事之一,因為先前看到父親因沒有學歷證明而沒有工作,孫培芝體認到讀書的重要,她認為,要是父親沒有專業能力,就無法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養活全家人,「書到用時方恨少。」孫培芝一直用這句話警惕自己要努力讀書,而她也用同樣的觀念教育她自己的孩子。

  民國四十三年,孫培芝初中就讀泰北中學,高中就讀金甌商職,高中畢業後先到台灣糖業公司工作,後來自覺專業能力不足,因此決定繼續升學,而在民國五十二年考取淡江大學今企管系前身工管系的夜間部,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然而,孫培芝不覺得這樣的生活辛苦,只是一直告訴自己,要努力學習專業的知識,才不怕沒飯吃。

  在孫培芝求學的路上也出現了短暫的小插曲,那時才剛從台南北上的孫培芝一家人,經濟狀況還沒穩定,但那時孫培芝卻考取私立的初中,因此再三考量後,決定先行休學一年。不過,在休學的這一年,孫培芝也沒閒著,她每天跟著媽媽學做家事,慢慢地學習媽媽的賢慧與料理家事的「功夫」,因此婚後也很會管家。

  此外,孫培芝還認識了街坊鄰居家中的佣人,她們的年紀幾乎和孫培芝相仿,也因此交了許多這類的朋友,而那些佣人們正值青春年華,各個都想談戀愛,卻因為沒念甚麼書而憂心不會寫情書,她們便託孫培芝幫忙,而孫培芝腦筋也動得快,她靈機一動,以代寫情書和她們交換幫忙燙衣服、洗鞋子等,最後那些佣人們都順利談了戀愛,而孫培芝也有乾淨的衣服、鞋子可以穿。

  民國五十三年,孫培芝二十四歲,從來不乏追求者的孫培芝與她的夫婿梁劍波相識,當時她在台糖工作,而他在聯美電影公司擔任會計主任。因孫培芝的妹妹也在電影公司上班,在一次的電影首映會中,代替妹妹參加的孫培芝因此與梁劍波結下一輩子的姻緣。

◆圖:1966年結婚時與淡江同學們的合照。

 

  談起另一半,孫培芝露出少女般的羞澀,「我覺得他是個老實、真誠、值得我依靠一輩子的人」,就在二十六歲時,孫培芝決定嫁給梁劍波,那時的她還在念淡江大學夜間部。孫培芝說:「我還記得我的媽媽很可愛,總是在我出門約會前,煮了一碗麵叫我吃完了再出門,我很納悶,但還是聽話地把麵給吃了,後來我問媽媽為什麼,媽媽說這樣如果對方請我吃飯,我才不會狼吞虎嚥地嚇到人家。」這個小故事,讓孫培芝至今想起仍會莞爾一笑呢。

  雖然孫培芝的丈夫梁劍波在去(2012)年端午節時離開了人世,但孫培芝談起丈夫時臉上仍充滿著幸福的笑容,「我時常覺得他根本就沒有離開,還一直在我身邊陪伴我。」而為了懷念丈夫,孫培芝不想更動家中的擺設,把丈夫生前的東西都保留在原來的位子。她們夫妻倆鶼鰈情深,真是令人動容。

  民國五十七年,孫培芝從淡江工管系畢業,剛好那時她生下第二個兒子,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孫培芝忙得不可開交,只得先辭去在台糖的工作。兩年後,孫培芝被以前的老師找回泰北中學當專任老師,教授成本及銀行會計商科的課程。

  孫培芝回想剛結婚的頭五年,懷第一胎的時候她才大三,總共生了三男一女,孫培芝因為要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辭去專任工作,只做兼任。「那段日子真的很辛苦,讀書、工作、照顧孩子,簡直分身乏術。」

  不過,雖然一路上有許多艱苦,她和夫婿仍互相扶持,相知相惜,一起走過。生活雖苦,但對於孩子的教育依然盡心盡力地供給,提供他們最好的教育,如今四個孩子都不負他們夫妻倆所望,皆完成高等教育,且持續進修,並都成家立業了。

  孫培芝可說是個全職的媽媽,她對孩子的教育一點兒也不馬虎,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品格排第一,健康為其次,學業則排最後,她認為要有良好健全的品格,才能有所成就,而成績並不能代表人的一生。她教導她的孩子,做任何事都要「有預算、有計畫、有原則」,絕對不能隨隨便便草草了事,同時她也傳承她母親的大愛精神給她的孩子,不斷灌輸他們飲水思源的重要。

  孫培芝不是個會對孩子破口大罵的媽媽,她說有一次大兒子星期六翹課去釣魚,學校老師打電話回家,孫培芝心裡雖然生氣,但她卻選擇幫兒子隱瞞,甚至幫他請假,因為她認為,「一旦翹課的事情被其他同學知道了,小孩就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那對孩子將是一輩子的影響」;等兒子回家後,孫培芝問起這件事,兒子對她撒了謊,但她先把脾氣吞了進去且不揭穿他,只跟兒子說:「你做了甚麼事我都知道了,我只希望你能誠實地告訴我。」後來兒子也對她坦承了一切,並承諾再也不敢了。孫培芝說,很多為人父母的不會教小孩,只會對孩子又打又罵,這樣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罷了!

  又有一次,孫培芝回到家,發現四個孩子在分吃一顆超大顆的蘋果,每個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沒有忘記她,貼心地要留一份給媽媽,但孫培芝走近一看,發現四個孩子留給她的卻是蘋果核,她頓時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因為平時她總是吃孩子吃剩的,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但也因此讓孩子們誤會她喜歡吃蘋果核。

   孫培芝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我那時急了,心想現在孩子都把吃剩的留給我,那以後等我老了,是不是都只能等孩子吃完,我才有得吃」,後來孫培芝教育她的孩子,不能老是把吃剩的留給父母,而是要懂得孝順,把好的留給父母享受才是。

  說起孫培芝的經歷,便可知道她是如何用「愛」去過她的人生。母親對她的諄諄教誨與身教,一直深植孫培芝的心中,所以她參加社會服務,身體力行地去做善事。

  孫培芝除了擔任泰北中學、金甌商職學生學業及心理的輔導老師之外,她亦長期在醫院擔任志工或義工,她服務過的醫院包括國泰醫院、榮民總醫院、仁愛醫院、婦幼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宏恩醫院等,亦曾在花蓮門諾教養院擔任義工。

  孫培芝幫助社會上弱勢的族群,長達三、四十餘年,不曾間斷,而他的夫婿梁劍波亦是她做公益背後的推動者,「他的支持,讓我更有動力去服務社會」孫培芝笑著說。

  說話嘹亮清脆,為人爽直的孫培芝是孤兒們心目中的好老師、好媽媽,在民國七十年間,孫培芝跑遍了全台北市的育幼院,不但將衣服、食物送到每個幼童的手中,也把溫暖送給他們。但也有人說她是傻大姐,因為只要一聽說別人有困難,她就會送上一筆錢幫忙解決困難。雖然她知道有人拿了她的錢,就去大吃大喝,享受去了,但她始終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壞,所以仍堅持要熱心助人。

 

  孫培芝認為,孩子們大了,丈夫事業有成,她不能老待在家裡甚麼事都不做,所以她選擇走出家門外,為社會服務,因此他捐衣輸食地奔波在各個孤兒院、養老院間,以盡其貢獻社會的心意。

 

  有一年聖誕節前,一家育幼院缺少皮鞋兩百雙,於是她向一位開皮鞋店的朋友加以遊說,自己也先掏腰包買了二十雙,那位朋友在感動之下,免費贈送給育幼院的孩童一百八十雙,使得兩百位院童在寒冷的聖誕佳節,有新皮鞋可以穿。孫培芝認為,直接讓孩子們收到實質利益,比捐款來得更有效率。她謙虛地說,這不是我自己個人的力量,而是將許多媽媽們的愛一起送給這些可憐的孩子們。

  然而,孫培芝並非富翁,她能捐、能做的有限,因此,她認為應該找一些更有能力的人一起加入。

  當時,海外有兩位大使的夫人是孫培芝的同學,非常信任孫培芝,每個月也固定捐款,並透過孫培芝將那些錢用在需要治病的孤兒身上。

  除此之外,她也參加一些高爾夫球或桌球等俱樂部,除了運動強身之外,也藉此機會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人,並與他們交朋友,讓他們也能捐款做善事,而大家的慷慨解囊也讓孫培芝深受感動。孫培芝認為,「靠我自己的力量當然不夠,和這些有錢人交朋友當然也是真心相待,如果自己的面子,能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得到一點救濟,那也沒甚麼好計較的。」

  孫培芝督促自己要不斷地學習與奉獻,所以她參加了許多社團,如崇她社、媽媽俱樂部、國際真善美獅子會、淡江大學台北市校友會等,除了能幫助社會,也能舉辦許多活動,讓自己「活到老,學到老」。

  八德獅子會因敬佩孫培芝熱心為人群服務,特別聘請她為榮譽會員,也邀請她組成女子獅子會,但她對會長一職卻讓賢,孫培芝說:「這個世界需要默默耕耘的人,如果有職位在身,那別人可能會覺得我是有目的地在做事。」孫培芝自比為一隻螢火蟲,她說她要飛翔在幽暗的地方,默默放射光明,照亮世界。

  在六、七○年代,經濟起飛,台灣家庭生活富裕,有些婦女沉溺在麻將桌上,而活躍於媽媽俱樂部的孫培芝,與其他會員規劃了一場全國性的媽媽桌球比賽,邀請全國的媽媽們一起參加比賽,離開麻將桌,而她自己也報名了比賽,還拿到其中C組的冠軍呢!

  孫培芝認為,女人一旦嫁作人妻之後,往往將孩子、丈夫視為自己所有的生命,但日子久了難免煩悶,所以她鼓勵媽媽們走出家門,在媽媽俱樂部裡,她與其他會員一起打桌球,也四處做公益。

  現在的孫培芝仍在仁愛醫院及宏恩醫院擔任義工,孫培芝娓娓道來當義工的種種過程,她看盡無數的生、老、病、死,她體認到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因此,孫培芝對自己期許,「只要我還走得動、做得動,我願意終生持續地去做」。

  在孫培芝心中,奉獻的快樂讓她覺得生活更完美,更能享受內心的滿足,並深信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求回報,內心更為喜樂」,孫培芝認為,幫助別人是種舒暢快樂的感覺,而那種感覺能使人不易被疾病入侵,所以她常說:「喜樂是良藥。」

  民國一百年的母親節,孫培芝參加的教會,牧師與全體教友寫了一段話祝福她,而從這段話中,可以了解孫培芝生命的價值何在。

牧師是這麼寫的:

   「主所愛的梁孫培芝母親節平安:智慧婦人建立家室(箴十四1a),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唯獨妳超過一切(箴三十一10.11.28.29)。」妳比世人更美,在妳嘴裡滿有恩惠;所以,神賜福給妳,直到永遠。」

  多年前,孫培芝在國父紀念館,初次和氣功功法之一的「香功」接觸,後來也成為了香功團體裡的常務理事,她覺得香功與自己的理念接近,同樣是無私奉獻,讓人心存喜樂,面帶笑容,屬於不求回報的「功德功」。

  在長久練習香功以來,孫培芝認為,持之以恆非常重要,唯有不間斷的練習才能感受到香功帶來的功效,「香功的動作簡單好記,容易吸收,隨時隨地都能做,非常簡便,除了能夠健身之外,亦能讓人心無雜念,消除煩惱,放下心中憂慮。」

  孫培芝在練功之餘,也期望能夠與更多人有所接觸,因此常將香功推廣給大家,希望造福人群,藉由發自內心的喜樂,自然而然地恢復身體健康。

   孫培芝曾榮獲三屆模範母親表揚的殊榮,第一次是民國八十五年,第二次是九十二年副總統連戰頒發獎牌,而第三次是民國九十九年時,馬英九總統還特地送上卡片祝賀,讓孫培芝又驚又喜,很多認識她的人,認為孫培芝實至名歸,因為她不只是她子女的好母親,也是許多育幼院幼童心目中開朗慈祥的好媽媽。

  如今,孫培芝的兒女各自成家立業,她叮嚀孩子們要把「責任」、「交代」和「擔當」時時刻刻放在心裡,不管面對家庭或事業,「責任」、「交代」和「擔當」這三種態度都不可或缺。

  而投身公益多年的孫培芝,將她母親教育她的「忍」和「讓」發揮得淋漓盡致,她認為,做社會服務就是要「歡喜做,甘願受」,她也因此以更謙卑的態度待人處事。

  平時孫培芝都有運動的好習慣,從以前的高爾夫球、桌球、羽球到現在的游泳,孫培芝每天都保持運動的習慣,「做甚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尤其是運動,健康是人最重要的資本啊!」孫培芝堅定地說。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孫培芝有很好的美術細胞,從小就熱愛藝術的她,對繪畫有極高的敏感度,十幾年前她接觸了油畫,並開始熱衷於學習油畫,後來還開了自己的油畫教室,當起了油畫老師,孫培芝在自己的家裡特別騰出一個空間,作為油畫教室,快十年了,學生不斷,從小朋友到中、老年人都有。孫培芝特別喜愛梵谷的畫,但梵谷的畫,總是散發出抑鬱寡歡的氣息,似乎和孫培芝的人生呈現兩極,「所以我教學生臨摹梵谷的畫作時,總會要他們把顏色調得鮮豔一些,讓畫呈現給人的感覺是快樂的。」

  孫培芝不管在做社會服務時,或是在教授學生時,總不忘把她媽媽帶給她的「愛」傳承、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喜樂」二字貫徹了她整個人生。